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沧州>新闻详情
青春守艺人之非遗大运河③丨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蒋蔼振: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河青新闻网 时间:2023-11-15 07:38 编辑:邹畅
分享

开栏语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河北段530公里的运河两岸,孕育除了丰富的大运河文化,特别是有很多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此,聚焦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展现新时代大运河的新风貌,河北青年报推出“青春守艺人之非遗大运河”系列融媒报道,将通过走访运河两岸,寻找有传承技艺的家族,通过青年一代的奋力传承,来讲述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与时俱进的故事,以优质的视觉体验带网民云端“打卡”地标性景点,“种草”非遗文化好物,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烙画古称烙花、烫花。“火针刺绣”大约起源于西汉,盛兴东汉。后。由于连年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年间,才被南阳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经过不断的摸索、完善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形成规模。烙面作品逐断的成为达官显贵之间的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

今天,让我们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蒋蔼振,看他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

蒋蔼振的祖辈就喜欢烙画,经常在一些家具上面画一些山水花鸟的图案,他深受影响。多年后,他在北京工作时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展会上看到了烙画,“从那以后觉得这种老的工艺不能失传,我开始走上了烙画这条道路,看了好多烙画的资料,再加上爷爷之前教过我的一些技巧,三年多的时间,我很快就掌握了烙画这门传统工艺。”

2017年的时候北京南锣鼓巷,蒋蔼振的烙画走进了非遗博物馆,“我觉得这事做的非常有意义,自从进了非遗博物馆,我还收了好多徒弟,还有外国的,但是收徒弟都是免费的,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烙画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

烙画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到蒋蔼振这一代,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四代。在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家具烙画进而发展到装裱美观的居室装饰画,传承了中华的传统技艺。烙画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能让走近他的人有办法‘吃饱饭’。”蒋蔼振说,在2017年至2018年曾为残疾人进行烙画培训。深受残疾人的喜爱,让残疾人充满信心。树立了自强不息的自信心。同时,他们掌握了一门烙画技能,为家庭践轻了生活负担、自食其力。

2018年,蒋蔼振在蒋程村建立了培训基地,免费为村民传授烙画技艺,经过为期一年的培训,使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王玎

供图/沧州市委网信办

河青新闻网编辑邹畅|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