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沧州>新闻详情
南川古渡:
打捞沧州水上慈善事业历史
来源:沧州日报 时间:2023-11-23 15:04 编辑:张嘉怡
分享

南川古渡今非昔比 魏焕光 摄

沧曲桥横跨运河上 魏焕光 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笔下的津渡,那么的恬淡从容、野趣横生。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沧州市区段两岸,就有着很多这样的渡口:菜市口渡、枣寺庙渡、白家口渡、戴家园渡……但经历时代变迁和交通发展的今天,这些渡口已近绝迹。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一些古渡口的位置又建起了新的观光码头,并基本沿用了古渡名。位于南川楼南、百狮园西北河曲处的“南川古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天,南川古渡已经变成游船码头,市民们于此处络绎登船、开怀泛游,很少有人会问起它的历史,就算问起也鲜有人知。当记者走进南川古渡,那悠悠运河水、那高高石牌坊、那巍巍南川楼、那志书中记录的先民历史,瞬间交织成无尽乡愁,让人感叹唏嘘。

南关古渡为义渡

宋广泰等人捐修募修

“咸丰三年九月乙丑,城哮。丁卯(农历二十五),广西贼陷沧州,知州沈如潮、城守尉德成、署吏目孙文骢、北堡千总刘世禄并死之……大雾,贼行雾中,辰刻至捷地。德成、沈如潮率满、汉兵勇出御,于城南五里之红孩口与贼遇,时北堡千总刘世禄亦来助战,我军奋厉,枪炮环施,贼前队伤毙无算,已将渡河西窜,而我火药车忽焚……德成命人入城取火药……贼多我军数十倍,火药复不给,短兵接又移时,刘世禄及练长宋广泰等皆阵亡。贼复分兵攻西、北二门,火攻小南门,如潮、德成急归守城,贼已焚小南门而入。德成巷战死,如潮骂贼死,孙文骢坚守狱门被焚死,余文武官及绅民巷战杀贼死者甚众……贼下令屠城……男女共死万余人,幸前时多出城避去者,不然几无孑遗矣。戊辰黎明,贼北去。庚午,败于天津,实赖沧挫其锋云。”

这是清代《沧城殉难录》中的一段文字,记述的是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打沧州城的一段历史。在沧州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的帮助下,记者找到这段文字记载,今日读来依旧动人心魄。在清廷因守城而战死的英烈中,有一位名叫宋广泰的清代地方民兵武装——团练的团练长,或许正是记者这篇文章要找寻的主人公。

关于“南川古渡”,民国版《沧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莲池渡,即南关义渡,系南北通津,以近强家坟莲花池,故以莲池名。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州人宋广泰捐修,光绪季年,尹德善、刘梦周等重募修二次。”

也就是说,今天百狮园内竖起“南川古渡”四字石坊的游船码头,就清代而言大致为南关义渡所在地。而南关义渡的学名为“莲池渡”,“南川古渡”四字或非单指南关义渡一个渡口,题名者应是按地理位置取其大意。

相较于渡口的名字,《沧县志》的记载还透露出更重要的一个信息,那就是捐修者“州人宋广泰”。那么,这个宋广泰是否就是《沧城殉难录》中提到的“练长宋广泰”呢?

对此,目前,沧州学术界尚无考证,只能从古籍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探寻,终于获得3条线索:第一条是时间线索。《沧县志》中津渡章节,两次提到宋广泰,一次是在介绍白家口义渡时说:“嘉庆十六年(1811年),宋广泰又劝德庆当捐赀重修。”另外一次就是道光八年捐修南关义渡,从1811年到1853年守城阵亡,时隔42年,符合生理年龄范围,阵亡时宋广泰至少应为花甲老人。第二条是人物线索。义渡创建耗费人力物力,非平头百姓力所能及。清代,大量的义渡创建者都为当地士绅,他们有钱又有社会地位,而清代团练练长一般由乡绅充任,故此宋广泰有能力捐修渡口。第三条是人口线索。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当时沧州城内人口并不稠密,同名同姓又都具有一定社会名望和号召力的人概率渺渺。

但以上仅为猜测,在吴树强的帮助下,深入研读《沧城殉难录》原版影印书籍,记者终于获取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书后附录的殉难者名录中,竟然记述了宋广泰的简要生平:

“宋广泰,仓正,家贫好义,立火会,修桥道,善举甚多。绅民团练,毅然领队。时年已七十五,与贼战,执旗指挥,败犹不退,竟死于阵。死后,旗在手不偃,葬时力擎,始释,人方之苏武节云。”

凭借这段记载,基本能断定“州人宋广泰”和“练长宋广泰”为同一人。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宋广泰出身贫寒,战死时已是75岁高龄。

抛开社会论,单从人性角度来审视,家园罹难之际,古稀之年的宋广泰义无反顾,率乡勇和地方官并肩作战,壮烈殉城,未能叮嘱儿孙,没能接受亲人的告别,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壮士吗?当时沧城内,地位高于他的士绅不在少数,而他却因多行善举被载入史册,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善士吗?有先前之善举,又有晚年之壮举,难道不是他一贯秉持的操守使然吗?他的高风亮节,应该被后人深深铭记。

渡口分为官渡与民渡

沧州义渡兴建清朝达鼎盛

对宋广泰的纪念,随着南川古渡等渡口码头的复建而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这些渡口码头尽管规模不算大,却是古代沧州水上慈善事业的历史印记。

关于义渡最早出现的时间,清朝人方中认为“春秋伍员奔吴,渔丈人舣舟以渡,脱剑酬之不受,其义渡之滥觞”。在清前期,义渡兴修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到了清中期,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增多,义渡逐渐兴盛起来。在道光、咸丰时期,义渡的修建频率有所下降,随之由于战争影响,各地义渡遭到破坏;进入同治时期,又开始大量兴修。这些渡口按其设置主体来分,可分为官渡与民渡,民渡又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即私渡和义渡。官渡和义渡一般设有专门的经费,因此一般不收取渡钱,而私渡由民间自建,以牟利为目的。

沧州地区河流众多,给水运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却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困扰。迫于民众出行的客观需要,加之清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慈善氛围的浓厚,清代,沧州有识之士纷纷创修义渡,仅沧州市区段由南向北就有很多

创修渡口的人,除了为求政绩的官员外,还有士绅、僧人、客商等。一般来说,绅士在兴建义渡的过程中,捐献大量的田地或是金钱,不仅仅出于他们的公共责任感,主要目的大概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和家庭的社会声望。

不可回避的是,因涉及财产,一些义渡还产生过财务官司。据《沧州市志》记载,位于现解放桥附近的菜市口义渡,在嘉庆十六年由州人宋文成等捐修。在民国十四年时,义渡的船被乱兵掳去,有人趁乱铲去船头、船尾、沧州义渡及修造年月等字样,霸占不还,以致诉讼6年之久,费尽周折,追回时船已坏得不成样子。后来,在刘梦周等人的募捐下,才又添修小渡船一只,以便往来运输。这段看似平常的往事,却能从一个侧面看出义渡对于群众生活的不可或缺。

现代化桥梁取代渡口

南川古渡变成游玩胜地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我们再也不用为一艘渡船打官司了。新中国成立后,沧城的渡口均被木桥所取代。1996年,沧州辖区内的木桥开始逐步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桥梁。昔日古渡渐渐被宏伟美观的桥梁代替:菜市口渡处建起了解放桥,枣寺庙渡处建起了彩虹桥,白家口渡处建起了新华桥,戴家园渡处建起了永济桥……

这些都是沧州人面对河流阻隔世世代代改造自然的奋斗成果和最好见证。而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复建的古渡码头,显然已不再只具有原始功能定位,而是被更多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历史内涵。

初冬清晨,站在南川楼码头“南川古渡”石坊处,但见对岸,南川层楼,耸峙雄胜;两岸,杨柳梳妆,苇花照水,冬景一派;河面上,游船快艇,列队迎宾,有客登舟,浪逐笑飞;石坊东,沧曲桥新,掣空如虹,百狮拱卫,悠然而卧;河岛内,滨水栈道、沧曲书舍、缙园、古莲池等,如明珠宝翠,放射着人文光华……

登上沧曲桥北眺,南川老街古建筑青砖黛瓦、错落有致。这条浓缩着城市历史的老街,生动诠释着河城共生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已经成为崭新的“城市会客厅”,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眼前的渡口,静谧天然。对于个人而言,人生如渡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摆渡者;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时光如渡河,不断更新求变才是驶向远方的渡船。南川古渡,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却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她已经不再渡人,却依旧摆渡着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故事。

来源/沧州日报

河青新闻网编辑张嘉怡|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