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党旗飘扬>新闻详情
让群众端稳就业“饭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20-12-02 02:02 编辑:陈涛
分享

今年44岁的陕西省平利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唐益平,人看起来清瘦,却显得满满的干练,展现给大家的永远是饱满的工作热情、旺盛的工作斗志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同他交流时,他三句话不离本行——就业工作,“就业可不是小事情,是群众最在意的‘饭碗’,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存和幸福。我们做事情,不做便罢,要做便要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以最大的热情、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扩大外出就业“找饭碗”

2005年初,春运期间一票难求。春寒料峭,售票窗口早早排起了长龙,唐益平跺了跺冻得麻木的双脚,他不是自己一人要出远门,而是带着二三十个农民兄弟。

为了让农民兄弟的收入和权益有保障,谋个好饭碗,唐益平多次选企业、进工厂、到车间进行“暗访”考察。和公司企业协调对接确定岗位后,唐益平回到平利四处发布信息,召集挑选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最终购买车票直接送他们到达工作岗位。有一次,一个工厂需要用工20人,但召集挑选后有30人符合要求,唐益平舍不得丢下任何一个人,于是把他们全部带进了厂里。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公司负责人被唐益平的韧劲所打动,多接收了5人,把另外的5人协调到别的工厂里。

在外出接洽的过程中,一有机会,唐益平就宣传推介平利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地企业直接到平利进行劳动力招聘,有的企业直接把用工大巴开进平利,选聘结束后直接送达到岗。近年来,2016年陕西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2018年陕西省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等多项招聘活动在平利县举办。

劳动技能培训“稳饭碗”

有了好岗位,还需过硬的技能,饭碗才能始终端得稳稳当当。唐益平和同事积极探索就业技能培训精准“八个一”模式,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盟(帮扶单位与帮扶村组成支部联盟)、一站(创培驿站)、一人(创业致富带头人)、一室(乡土人才工作室)、一团(技术指导团)、一地(村实训基地)、一社(社区工厂或合作社)、一证(技能培训合格证),确保户户有技能、家家能脱贫。

实操培训学技能,增强发展自信,唐益平和同事结合市场就业技能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主要依托社区工厂载体培训产业工人,依托产业发展培训实用技术,开设缝纫、电子装接、毛绒玩具、手工艺品、家政护理、特色小吃、手工茶制作、中草药种植、养殖类等专业。在培训过程中,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进入合作社、产业基地、示范园区现场实操,培训劳动力动手能力。

思想通,一通百通。唐益平和同事坚持把思想引导教育放在培训工作首位,帮学员算收入对比账,摒弃“等靠要”思想。在培训课程内容上,坚持技能脱贫与精神扶贫紧密结合,实行“志智”双扶,每期培训开设三天教育引导课。在培训过程中,把“我要学习技能!我要就业增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培训班班训,从内在激发学习动力。

创业促进就业“造饭碗”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唐益平和他的同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寄家书、建立微信群、登门拜访,定期召开亲情恳谈联谊会、返乡创业座谈会、就业扶贫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加强与外在人才的沟通联系,宣传介绍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项政策支持,打造引凤归巢“乡情牌”。用好用活全面创业促就业实施意见、就业扶贫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全力支持灵活自主创业,激励小微创业者,全县发展各类创业主体3200余家。

在引导老乡返乡创业的同时,唐益平还利用苏陕合作和洽谈会、招商会等各种机遇,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平创业发展。江苏的客商唐瑞文就是被唐益平的诚意所感动,到平利县考察一次后就决定投资办厂,唐益平也如实兑现自己的承诺,提供“保姆式”服务,为唐瑞文办厂的事情忙前跑后。一个容纳百余人就业的服装厂,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办了起来。

不止于此,面对如何让搬迁群众有业可就这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唐益平在一次招商座谈会上发现,东部地区因缺乏劳动力,或工资需求太高,一些工厂只能暂停生产,他想到平利有几万搬迁到社区的群众,便打算把这些“厂”引进到平利,解决群众的就业和脱贫增收问题。在他的积极跟进下,相继有3家企业打算到平利县来试一试。企业试点建厂取得成功后,唐益平不断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随后县上成立了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多种优惠政策,使社区工厂在全县11个镇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平利县已累计兴办毛绒玩具、手套、棉鞋等各类社区工厂83家,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端起了“金饭碗”。平利县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典型扶贫案例,被人社部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二十佳就业扶贫案例。平利县嘉鸿手套制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

从扩大外出务工,到创业促进就业,从培训就业技能,到注重志智双扶,平利县走出了一条适应县域发展的就业工作新路子。在唐益平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县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余人、技能培训2830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642人。提到成绩,唐益平总是淡淡一笑,“工作是自己的,功劳是大家的。行稳致远,目标在前,我们要思考的始终是下一步、下一站。”(本报通讯员安仁轩)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