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河北出版
河北美术出版社推出《红色记忆——晋察冀根据地文献史录》: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河北出版传媒 时间:2025-09-04 09:07 编辑:张永忠
分享

近日,河北美术出版社推出《红色记忆——晋察冀根据地文献史录》(简称《红色记忆》)一书,以200余幅珍贵历史影像和翔实文献,深情回望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岁月,带读者走进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图片

01

图文并茂,带读者感受真实的历史

《红色记忆》一书从地理历史概况、政治主张、军事实力、经济实践、文化教育等7个方面,介绍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全貌、建设成就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深远历史影响。翻开书,一幅幅带着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扑面而来。这些极具震撼力的影像,大多是当时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沙飞、石少华、胡冰、刘峰等红色摄影先驱,冒着生命危险留下的珍贵记录。

书中的文字资料考据严谨、内容翔实,发掘并呈现了大量历史细节与动人故事,信息量非常大,文献价值非常高。为了精确地描述图片背后的故事,作者翻阅了《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等大量相关书籍和研究材料。在《追寻父辈的旗帜》章节,作者寻访根据地亲历者及后人,通过他们饱含深情的个性化回忆,让尘封的史料有了可感的温度。

02

烽火初创,3000兵力深入敌后

图片

1937年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抵达河北省阜平县,开始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创建(沙飞 摄)

书中介绍,1937年8月30日,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打了第一个大胜仗。根据党的整体战略部署,随后该师副师长(后任该师政治委员)聂荣臻带领约3000人的部队受命留守五台山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部抵达河北省阜平县,开始创建晋察冀边区政府。1938年1月10日,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建立起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政权。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03

浴血奋战,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中将

图片

黄土岭战斗胜利结束后,聂荣臻司令员检阅慰问参战部队(沙飞 摄)

晋察冀根据地处在平汉、平绥、正太、同蒲等四条铁路干线之间,是整个抗战的咽喉要道。在这片血火淬炼的土地上,晋察冀军民始终牵制和抗击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华北日军,成为插在敌寇心脏的一把尖刀。

书中提到,面对日军的频繁进攻与“扫荡”,晋察冀军民英勇奋战,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攻势,在大龙华歼灭战、灵寿陈庄等战斗中,累计歼灭日伪军近2000人,缴获包括火炮、轻重机枪、步枪及大量弹药在内的众多武器装备。在大龙华歼灭战中,我军意外缴获日军机密文件50多册,这批材料被送往延安,在研究敌军、制定对敌斗争方针政策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9年10月,日军集结重兵分12路对晋察冀边区发动冬季“扫荡”。首战涞源,英勇的八路军迎头痛击从北面进犯的敌军。11月初,双方在雁宿崖、黄土岭展开5天激战,共歼敌1500余人,击毙日军精锐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晋察冀武装已包围平津,占领张家口、承德、山海关等70余座城市,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04

军民同心,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图片

1942年2月,平山县南庄青年刘汉兴报名参军,他年轻的妻子坚决支持他上前线打鬼子(沙飞 摄)

图片

1938年,涞源县杨家庄妇女在为前方战士缝制军鞋(沙飞 摄)

书中特别写到,在晋察冀根据地,青壮男儿争相报名参军,扛起枪奔赴杀敌前线;妇女们围坐飞针走线,把家国情怀缝进每一双军鞋;老百姓更是宁可自己吃糠咽菜饿肚子,也要省下粮食支援八路军抗战。八路军和老百姓相濡以沫,构建起军民一体的抗战体系,将敌后战场转化为消耗敌人的汪洋大海。

抗战期间,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有1.2万人参加八路军,7万余人参加各种抗日组织,浴血奋战,近万名平山籍战士英勇牺牲。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嘉勉令,称赞平山团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

在堡垒如林、沟墙如网的敌后,面对日军“三光”政策,边区军民团结得更加紧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让敌人防不胜防,雁翎队、武工队等抗日武装灵活歼敌。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边区正规军32万、民兵90余万,对敌作战3.2万余次。

05

文化星火,战地绽放的精神之花

图片

1941年,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艺术节上,八路军战士在参观新闻图片和铜版展览(沙飞 摄)

书中介绍,即使在战火纷飞中,文化的火种依然顽强燃烧。边区政府通过冬学、夜校、扫盲班等形式,组织男女老少扫盲识字。至1939年底,边区小学超万所,中小学生40余万人。

战火中创刊的《晋察冀日报》,在惨烈严酷的反“扫荡”期间也从未停刊,留下了“八匹骡子办报”“三千字内著文”的佳话。《晋察冀画报》在没有印刷设备、没有足够胶卷、没有暗房、没有铜版、没有计时器、没有放大机、没有电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迹”,被称为山沟里绽放的民族抗战“鲜花”。

还有历史的记录者、摄影家雷烨;因善用地雷让敌人闻风丧胆、被敌人悬赏捉拿的爆炸英雄李勇;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的神枪手李殿冰;被嘉奖了一匹大骡子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书中,每一幅照片都有宏阔的背景,每一帧镜头都蕴含着感人故事。

这些瞬间,是历史的定格,是精神的永恒。翻开《红色记忆》,让我们通过定格在胶片上的面容、镌刻在文献里的故事,重访那个热血燃烧的年代,汲取奋进的力量。

统筹 | 集团综合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供稿  | 河北美术出版社

 

来源 | 河北出版传媒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永忠 | 责编耿硕 | 频道主编李媛 | 终审李默涵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