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重要新闻>新闻详情
3分钟读懂一本“中国好书” ——《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摘编
来源:河青新闻网 时间:2023-04-25 18:01 编辑:张永忠
分享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4月23日荣登2022年度“中国好书”榜单。

今天,我们为您摘编书中部分精彩论述,让大家用3分钟时间迅速了解这本“中国好书”。

【第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反思人的问题。与面向治国理政的“大用”相比较而言,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用”,“小用”也很重要。

【第24页】

哲学的表述总会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理论未必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树常青,如果哲学永远来自生活,哲学就会成为常青藤。哲学家如果不食人间烟火,只是躲在由概念和范畴建成的哲学堡垒中,智慧之花就会枯萎。

【第25页】

苏轼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说明历史事实是不能重复的,人不是生活在历史中,而是生活在现实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但历史现象有相似性,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有时会发现现实发生的事仿佛是历史上某种事件的重演。当然,相似性不是重复性,因为它是不同条件下,由不同的人担任主角,因而只是相似而不是重复。只有历史规律是可以重复的,历史既是人创造的,又具有规律性;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所以必须把握历史规律。

【第28-29页】

运用现代传播方式来传播庸俗的哲学思想,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心灵鸡汤”对有些人来说是美味,它安慰了人们的心灵,但是,对有思想的人来说是浅薄的,大多数“鸡汤”宣传的基本上是“空”与“无”。我与学生们谈过很多哲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对有些问题的阐述需要岁月的积淀。这也反映了知识和智慧的差别,知识可以过时,但智慧是永恒的。2000 年前的科技已经落后了,但是,2000 年前的智慧如今仍然是智慧。这是智慧高于知识的地方。能够创新的通常是知识,而智慧的创新不易。

【第29-30页】

历史的最深处不是历史的细节,细节是历史表面的东西,历史的深处是历史的规律。历史和现实不是绝对对立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是规律性的联系,而不是某些事件的一般联系。研究历史,要研究历史状况为什么会如此,它有历史的根源和现实的根源。

【第45页】

哲学当然有用,如果哲学没有用,为什么自古以来,无论中西都产生了那么多有名的哲学家,哲学思想一直被视为人类的智慧。一个没有用的学科能几千年传承不断吗?就像人的器官,没有用的器官早就退化了。社会各行各业也是一样,凡是没有用的行业就慢慢消失了。现在谁还在街上看见补锅的行业,早淘汰了,能够存在与发展的都是有用的。哲学不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但各个行业都需要哲学思维,都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5页】

比如人工智能问题,如今深受学界关注。我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接触到很多有关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体现为从人工智能角度理解当代人的生成、伦理和信仰问题,探究智能机器能否有观念和情感世界,以及思考人与智能机器在当前乃至未来的关系问题。这些显然都不是仅靠自然科学能够解答的问题,而从根本上体现为一些耐人寻味的哲学问题。

【第59页】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强调为人民服务,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价值目标。人民利益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如果忘记以人民为中心,变成纯粹的学术思辨,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

【第67-68页】

文化自信与国家强大和民族独立密不可分,这里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我反对在纯粹文化范围内争论中国文化出路和文化自信问题,从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实际看,没有中国社会的变革,没有民族独立和经济繁荣,我们的文化发展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第72-73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评价,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到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说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文化糟粕已经被历史自然淘汰完了,实际上我们仍然会面对一个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传统文化有机体是复杂的,文化精华与文化糟粕在一起,不像一个筐里的苹果,好坏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区分文化精华与糟粕,是一项需要严肃认真深入展开的学术研究。

《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的两位作者合影

【第95页】

没有国家强盛和民族团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没了主场,文化自信就会沦为空谈。

【第96-97页】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软实力并不软,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一个文化认同感很强的民族,往往能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所分裂。中华民族长期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产生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大概就是中国梦的文化主线,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逻辑。

【第13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拥有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显然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第138页】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应该注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联性。历史影响现实,并通过现实影响未来。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不是彼此分割的。可以说,历史对现实和未来往往具有某种程度的定向作用。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现实,而了解现实有助于了解未来。

【第177-178页】

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要直面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要彰显哲学的现实性和解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基本理论支持,充分体现它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创新精神。

文/摘编自《从历史深处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谈话录》

河青新闻网编辑孙晓华|频道主编耿硕|频道监制李媛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