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新闻详情
科普之窗丨“漏”出来的难言之隐:子宫脱垂的防治及术后护理
来源: 时间:2023-11-20 14:19 编辑:夏惠芳
分享

子宫脱垂是指女性子宫在盆腔内的位置发生异常变化,下垂或移位出正常的位置,分娩、腹压增加、盆底肌肉松弛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子宫下垂。需要注意的是,术后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再次恶化和复发,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伤害和痛苦,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同时加强盆底肌锻炼,做好预防。

分娩损伤是主要病因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脱离正常位置沿阴道壁下降或脱出,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造成子宫脱垂最主要的病因是分娩损伤,如产后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多次分娩导致盆底组织受损等。除此之外,长期腹压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腹部肥胖、盆腹腔的巨大肿瘤等)、营养不良、盆底组织发育不良、腹部肥胖人群、绝经之后的老年女性都有可能发生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可分为三度

临床上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的下降程度将脱垂分为三度:

Ⅰ度: 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外。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由于子宫脱垂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因个体而异,有些轻度的子宫脱垂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常见为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久站或劳累后明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而一些重度的脱垂则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症状和并发症如直肠、膀胱膨出,排便、排尿困难,暴露在外的子宫颈由于长期受到摩擦,组织增厚、角化、出现溃疡、分泌物增多或因感染导致脓性分泌物等。

锻炼盆底肌预防脱垂

患者应根据子宫脱垂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有无生育要求等条件选择手术方式,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骶骨固定术、侧腹壁悬吊术等。术后按医嘱定期复查,如需使用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守医嘱用药,避免自行用药治疗。若出现术后出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增多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三个月内禁止性生活;避免长期站立或下蹲、屏气等增加腹压的动作,禁止抬重物、干重活及不适当的家务劳动、体位等;清淡饮食,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肠;体重基数过大者应积极锻炼减重。

盆底肌锻炼方法

1.肛提肌锻炼:仰卧,上肢平放头前,收缩腹肌和肛门括约肌,用力使盆底肌肉收缩放松,使肛门向上提起,然后屈膝、躬身,臀部上抬保持3秒后放松下降,重复多次,每次连续进行10-15分钟,每日2-3次。每天第一次锻炼应在起床前进行。

2.掌根按腹:将手掌根置于小腹,将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腹部肌肉20-30 次,接着稍用力向下按,自耻骨联合处开始向上推按直至肚脐,反复十余次,再将手掌根部置于腹部,稍向下按,然后向上边推边按摩腹部3分钟。

文/河北省深州市医院妇科 鲁津津

河青新闻网编辑侯明怡|频道主编王海霞|频道监制陈雪

热点推荐
热点推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