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秦皇岛境内有个大院村,这里曾和清朝亲王有密切关系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1-12 15:53 编辑:郭会哲
分享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大都会对书中第五十三回的乌进孝来贾府,给贾珍交账目的故事印象深刻。乌进孝是贾府名下的田庄的庄头,每年向主人交银子、拿特产。这种特殊的田庄在清朝长期存在,在河北又尤其典型,今天我们就带您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清初衍生出了庄田制度】

 

清初的王公贵族入关,明朝旧存的土地制度崩溃。再加上人口死伤、逃亡现象严重,在华北存在着大片的无主土地。这样的耕地一并被新贵族“笑纳”,于是就衍生出了大片的庄田。

 

皇帝会把山海关内外的肥沃土地赏给满族贵族或其他有功之臣。依据爵位高低和功劳大小,庄田的规模也有所区别。清朝一个亲王的庄田可达4300垧(合25800亩),按照不同的功能还有粮庄和瓜果园之分。一般而言,清朝亲王、郡王名下的庄田又被称作“王庄”。

 

《红楼梦》中贾府主人贾珍的先祖本是贵族包衣(奴才),靠着功劳成长为官员。贾府的庄田的收入不过“两三千两白银”,比起亲王庄田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最初的贵族骑马打仗还行,对农业生产并不在行。他们在京中又有固定官职,没有精力具体过问庄田事宜。这些王公们干脆就派出府中得力奴才去经营庄田产业。大家在一定的庄田范围内定居、开垦、养殖,由此出现了“田庄”,管理田庄的“一把手”被叫做庄头。每年固定时间,庄头会进府汇报工作,带足上好的土特产品和炫人眼目的白银,于是就出现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情景。

多铎画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田庄是维持清朝贵族奢侈生活的经济来源。而从王府外派的庄头则像“分公司”的经理。

 

【大院村因王庄“庄头”而得名】

 

今天青龙满族自治县东部就曾是清朝田庄的“地盘”,田庄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多铎在清灭明朝的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可惜这位王爷在36岁时因天花早亡。不过,“豫亲王”可是清初钦定的铁帽子王,后代世袭罔替,这个爵位一直传袭了十二代,这类田庄自然也成了豫亲王家族的产业,一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后才罢休。

 

康熙九年(公元1669年),满族正蓝旗派出周、林、匡、李、樊、丁六个庄头对今天青龙满族自治县东部的土地进行分管,这六人除了樊姓庄头外,其他五人统归翟姓庄头管理。

 

纯从组织结构上说,五个庄头分管自己的田庄,算是“分公司经理”,翟姓庄头统管五个“经理”,定期进行管理方面的述职报告。

 

作为“分公司”一把手,庄头在自己地盘上作威作福,但是到了京城交差,他们见了王府的家丁也得客客气气。如果田庄收成不好,上交的山货、粮食变少了,质量下降了,那一通训斥是免不了的,如果没法完成任务,一顿鞭子是少不了的。最严重的情况下,不合格的庄头还会被免职。

 

那年月的庄头也是世袭制,年老的庄头干不动了,会指派儿子负责。这也是为啥《红楼梦》中贾珍会对乌进孝说“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这种话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翟姓庄头自然收入颇丰,翟家大院气派非凡,非常显眼。久而久之,翟姓庄头定居的村子就得名为了大院村。可以说,这个村名也是清代庄田经济的见证。

 

【庄田制度在清朝灭亡后最终崩溃】

 

但是,这种贵族特权的田庄和特殊的生产方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庄丁依附于庄头,按人头交粮交钱。但是庄丁基本上没有人身自由,如果干得不好还免不了被凌虐一番。

 

而且,那时候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如遇水旱虫灾,收成不如往年,王府会迁怒于庄头,庄头自然不会放过庄丁。任务层层摊派层层施压,庄丁求温饱尚且难得,更别想什么劳动积极性了。重压之下,庄丁逃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一些精明的庄头还会利用“信息差”忽悠京城的贵族。他们以少报瞒报的方式来少交钱粮。有的庄头还狐假虎威利用王府权力扩充地盘,额外多出的土地、收入就进了自己的腰包。曾有红学家分析过乌进孝故意向贾珍哭穷的细节,恐怕这种欺上瞒下的庄头在当年并非个例。

 

清朝晚期,敌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政府收入入不敷出,固有的田庄制度也濒于崩溃。晚清官府已经默许庄田私下里买卖。为了缓解矛盾,清政府曾主动裁撤了东北的一些田庄。民国建立后,原来的庄田被登记造册后公开出售,这个持续了近300年的特殊土地制度最终消失。

 

【青龙满族自治县于1987年正式成立】

 

虽说庄田制度存在种种弊端,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新移民毕竟促进了冀东地区的开发。庄田的劳动者、管理者和军官移民、逃荒定居来的旗民成了青龙满族自治县等地开发土地、活跃社会经济的“生力军”。他们安家落户娶妻生子,青龙满族自治县的满族人口比例高达74%,成了河北省内满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

 

人口的增加为1933年青龙县正式设县奠定了基础。1983年5月,青龙县从承德地区划归到了秦皇岛市管辖,4年后,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动下,青龙满族自治县正式成立,这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坐拥青龙河、燕山地利优势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早已改变了模样。往日阻隔交通的大山,而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金山”。在碧水青山间,勤劳的青龙人民开展了多种经营,优质的苹果、杂粮、板栗通过便捷的物流运输,卖出了高价,增加了大家收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青龙满族自治县获评“中国苹果之乡”“河北杂粮之乡”“中国粘豆包之乡”等荣誉称号,这里出产的板栗、枸杞也成了出口创汇的优质产品。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资料:《青龙县满族来源初考》《清代的王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