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白洋淀边曾有个段村,乾隆皇帝亲自改为端村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3-01 10:09 编辑:郭会哲
分享

白洋淀边有一个段村,这个村子在乾隆年间被改称为“端村”,这背后有哪些故事?一个小村子又为何引发了皇帝的高度关注呢?我们就以这篇文章,带您来了解一下这背后的故事。

 

【白洋淀四座行宫于康熙时代竣工】

 

有“华北明珠”美誉的白洋淀,风光迤逦物产丰富。不过,因为低洼的地势和雨季集中的自然特征,夏秋季节的白洋淀也极易发生洪灾,给沿岸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

 

清朝帝王很重视白洋淀水利工程的修建。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亲临白洋淀“验收”工程质量。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的白洋淀逐渐变得“驯服”。汹涌澎湃的白洋淀变得波澜不惊,眼前的美景让皇帝赏心悦目。连乾隆皇帝也不禁写诗感叹到:“已觉水乡无限好,遄飞逸兴到江南。”

 

白洋淀景色优美,现捕的鱼虾螃蟹经大厨烹饪,成了皇帝的佐餐佳肴。康熙、乾隆二帝对这里心向往之。另外,皇帝还会躬亲稼穑,和本地百姓聊收成、谈租税,查访民间疾苦。

 

古代交通条件有限,皇帝一行人出门动辄就是几千人的队伍。这帮人的吃喝拉撒都是问题。为了巡行的方便,皇帝干脆下令在白洋淀周围的赵北口、郭里口、段村和圈头四地修建了行宫。

 

这其中的段村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因临近湖泊,行宫整体规模不大,主体建筑只有万岁宫三间、殿后寝宫三间、千岁宫三间以及西、北两个方向的朝房共六间。另外还有茶亭、万寿亭和游廊这样的附属建筑。

比起动辄占地近百亩的平原行宫来,段村行宫确实“袖珍”。乾隆帝在位时,他下令将行宫进行了一次翻修。为方便驻军往来,在段村和赵北口行宫的北侧也增设了行军大营。

 

【乾隆帝将段村改称端村】

 

段村是白洋淀边较为知名的古村之一。世传最初定居于此的百姓姓段,故以姓氏命名村名。也有一说认为村子百姓是在淀边分段居住,故有“段村”之名。最初在大臣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将这里称为“段村”。到了乾隆十五年(公元1785年)之后,所有朝廷文件中都将“段村”改称为了“端村”。

 

查考《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以及《乾隆帝起居注》中的资料,村子改名的具体时间是在乾隆十五年的二月,而且是由皇帝亲自改名。

 

村子改称为“端村”,皇帝大概也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村子临近水端,将村子改称“端村”,更贴合村子地理位置的特性。另外一个方面,“端”字在古汉语里也有开端、端正的含义,这让村名显得更大气。而且,在当地方言发音中,“段”和“端”的发音差别不大,即便是改了村名也不影响本地人的称呼习惯。

 

乾隆十八年,皇帝再次驾临端村行宫时,本地百姓扶老携幼恭迎皇帝的车队,表示对皇帝改村名的感谢。在封建王朝,由皇帝亲自改地名这无疑是极高的荣誉,村民们自然心中欢喜。

 

喜欢写诗的乾隆帝也不忘在《端村行宫即事》记录其事。这首通俗易懂的小诗自然也被收入了《乾隆御制诗集》中。

 

【“水围”活动令清朝帝王着迷】

 

当然,皇帝喜欢来白洋淀可不光是为了写诗游玩放松身心。他们还会定期搞“水围”活动。

 

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人本就以渔猎为生,弓马骑射是满族成年男子的必备本领。入关后他们也沿袭了这一传统。天下承平日久,皇帝借围猎的机会来训练军队,顺便还能考察皇子的办事能力。清朝宫廷的围猎分为旱围和水围两种。旱围主要在木兰围场进行,水围的主要地点则是白洋淀。

 

皇帝确定进行水围时,直隶省主管水利的官员会提前半年多时间预先进行考察,选取围猎地点后奏报给皇帝,由他最终定夺。围猎开始后,大小官员乘船将淀、塘中栖息的水鸟驱赶到行猎区,大家举起弓箭、火枪一并射杀。岸上的野兔也会成为被猎杀的对象。

 

水围的时间一般选在开春后的二三月间,此时候鸟北返,正是羽翼丰满的时候。在热闹喧腾的氛围中,受伤的水鸟成为皇亲贵胄的猎物。负责统计的官员会呈报围猎“成果”。坠入水中的鸭子、大雁自然也就成了大家的盘中餐。皇帝也会时不时地把这些“猎物”送给本地官员,作为赏赐。

 

当此之时,即便贵为总督、巡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也得跪下磕头,表示对皇帝恩赐的感谢。曾任直隶总督的名臣赵宏燮就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春天收到了皇帝赏赐的野兔。这让当时已经57岁的他受宠若惊,连口称赞道:“围中赐兔尤为逾分之荣。”

 

【晚清时代的行宫最终消亡】

 

不过,乾隆帝之后的清王朝迅速走向了衰落,统治者的围猎活动次数顿减。而人口膨胀带来的破坏也让白洋淀的环境大不如前。曾经辉煌一时的端村行宫也逐渐荒废。

 

到了公元1826年,当时在位的道光皇帝干脆下令将行宫中的御书匾额、对联和屋内陈设全部收回,行宫改为直隶省的官房。此时的行宫已经成了直隶省接待外地官员和本省官员往来出差的落脚地。中央政府不再负责端村行宫的修缮费用,这笔钱改由直隶省自掏腰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央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清朝末年,因为年久失修加上白洋淀几次洪水的侵袭,端村行宫坍塌殆尽。最后,无人管理的行宫也终于消失不见。

 

帝王笔下的端村宁谧、淳朴,但一遇战事,这里的人民丝毫不会畏惧,大家为保家卫国奋勇向前。

 

抗战时期,英勇不屈的端村人民奋起抗争,大家自发组织了“雁翎队”,沉重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以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为基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村一带的白洋淀水域还成了电影《小兵张嘎》的取景地。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回归宁静的白洋淀人民为了发展旅游、弘扬文化,在白洋淀旁又建起了“康熙水围行宫”。行宫文化在新时期散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