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廊坊有座沿河古镇,地名来历和苏洵有关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4-28 17:46 编辑:郭会哲
分享

苏桥镇地处廊坊市文安县北端,和霸州市一河之隔。这个面积83平方公里,有3.6万多人的镇,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本地建有镇志馆和大清河人文纪念馆,苏桥镇也在积极兴建文旅小镇,吸引更多的游客。
苏轼的父亲苏洵曾挂职文安县主簿,据说他曾在大清河上修木桥,本地百姓纪念其事,就将桥命名为“苏家桥”(后简称为苏桥),久而久之,镇子就得名为苏桥镇。近千年过去,苏桥镇还流传有关于苏洵的故事。

【苏桥镇因苏洵而得名】
依据文安本地资料的说法,苏洵在公元1061年担任文安主簿,期间,他引种家乡四川的水稻和莲藕,教百姓种植,大家增加了收入。他看到河水汹涌,为了方便往来交通,就在大清河上主持修建木桥。百姓感激苏洵,还在大清河北岸的下码头长街(已划归到霸州市)建起了一座苏公祠。可惜的是,苏公祠在清朝被毁。
大家还将木桥称为“苏家桥”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原来的村名“八姓庄”就被改称为了苏家桥(后简称为苏桥)。
清朝词人朱彝尊曾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文安县苏家桥”(即苏桥)条目中做过注解,原文是:“苏桥,县志谓苏明允(苏洵的字)故迹,载诗云:‘苏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苏桥自昔传。’”
乾隆皇帝在57岁和60岁时,曾两次写诗吟咏苏桥,专门提到了苏桥和苏洵的关系。
历史上,苏洵确实曾是名义上的文安主簿,但没有真正来过河北当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苏洵并没有来过文安县当官】
苏洵去世后,文豪欧阳修为他撰写了《故文安主簿苏公墓志铭》,其中记录到:“……乃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领取)其禄(工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文章说得很清楚,苏洵是挂名文安县主簿,领取同等薪水,实际干的工作,是和学者姚辟一块编纂《太常因革礼》这部书。
苏洵写诗作文都很在行,文安当时又地处宋辽边境,如果涉足这片土地,他必然会有不少写风景的诗文留存,但是苏洵的文集中却从没出现过这类作品。宋朝普通州、县的主簿为从九品官职,是县内仅次于县令、县丞的“三号人物”,主管工作是财务出纳和文件管理。修桥这种工程,不属于主簿的工作。这两点是苏洵没来过文安任职的旁证。
而且,文安一带河湖纵横,荷花是天然生长的,根本不需要人工引种。文安一带引种水稻的人不是苏洵,而是太原人何承矩。根据《宋史》中的记录,霸州、文安一带早在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就已经“引淀水灌溉稻田为屯田”。
那么,苏洵为什么要挂这样的官职,却在首都东京(开封)编书呢?
【苏桥地名是附会其事】
四川人苏洵文风犀利,但是参加考试时运气不佳,连续三次败北,他的功名不高。但是,欧阳修这样的高官又欣赏他的才华,在他的极力举荐下,苏洵在公元1061年出任“秘书省试校书郎”,主管中央图书档案整理、校对工作。依据《宋史·职官志·俸禄制(下)》里对官员薪水的记录,苏洵所任官职为从九品,年薪十四贯,合白银十四两。


不久后,太常寺恰好要整理、修撰宋王朝建立后近百年的礼仪、制度书籍,博学的苏洵正好“专业对口”。而太常寺又没有对应的负责文字编纂的九品官职,就让他挂文安县主簿的职务。之所以选文安县,是因为文安是五千户人口以上的“上县”,主簿除了有十四贯的基本年薪外,还有两顷五十亩的“职田”,可以享受这块地带来的地租收入,算是给苏洵提高了待遇。
点灯熬油干了五年,公元1066年3月,修书工作完毕,劳累的苏洵在这一年4月去世,时年57岁。他至死都没有来过文安县,不过,他去世前挂名的官职就是文安县主簿,欧阳修写墓志铭时,依然这么称呼他。
后来,因为苏洵、欧阳修位列“唐宋八大家”,两人名声显赫,于是文安县本地文人、百姓就附会其事,将苏桥说成是苏洵修建,还由此衍生出了相关故事和祠堂。
【“苏公胜迹”是文安八景之一】
苏桥地处大清河岸,是著名的水旱码头。物资流转频繁,给苏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古至今,苏桥都是河北的文化名镇、商业重镇。
明清修方志之风大兴,文安县也确立了本县的“八景”,其中之一就是苏桥镇的“苏公胜迹”。清朝,喜好人文景观的乾隆特别爱去外地巡视,直隶总督方观承特意选在荷香扑鼻的大清河对岸修建行宫,“苏桥行宫”被正式写入了《清史稿》。
当然,地当要冲的苏桥也见证了不少战乱。明初靖难之役,朱棣就曾驻军苏桥。抗战时期,苏桥曾是冀中八分区的驻地,不屈的冀中儿女奋起抗争,在洼淀芦苇塘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1937年,两位年轻人在苏桥镇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22岁的清华高材生康世恩(怀安县人)在苏桥镇遇险,得益于同学一家的帮助才能南下,找到了八路军参加革命。后来,他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为祖国石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位是苏桥镇人魏志明。他在家乡参加八路军,在1946年初,他和老红军罗少伟受命组建了人民军队第一支仪仗队。百战峥嵘的他,在1955年获大校军衔,后来成长为兰州军区空军政委。
【苏桥镇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模式】
1949年10月,苏桥划归到了文安县第五区,后来又有了苏桥乡,1984年改革开放新时期,苏桥撤乡设镇。1996年,急流口乡并入苏桥镇,最终形成了苏桥镇辖29个行政村的格局。这里地处两条高速公路的中间位置,距离北京、雄安新区都很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助推了当地文化、经济事业的发展。
深厚的历史积淀,给苏桥镇留下了多处文化遗址,其中包括了和宋朝名将杨延昭(杨六郎)有关的古槐树,和乾隆巡视水情相关的皇恩亭还有广陵城遗址、王庄古井。苏桥镇还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苏桥镇兴建了大清河人文纪念馆和苏桥镇志馆,大家由此可以更多了解本地的文化故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的苏桥镇借助自身优势,在夯实农业产业基础的同时,也在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文旅小镇,游客徜徉于荷塘碧水之间,品尝本地的酥鱼、糕点,观赏民俗文化表演,旅游成了新时代富民强镇的新方式。现在的苏桥镇努力打造市民休闲康养的“后花园”,为本地的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本文相关参考及引用文献:《宋史·职官志》、《宋史·地理志》、《故霸州文安主簿苏君墓志铭》、《宋代县主簿研究》、《文安县志》等。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供图/文安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