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廊坊有个“小保定”,这是是宋朝边防要塞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5-12 17:58 编辑:郭会哲
分享

新镇镇地处廊坊市文安县西北部,西邻雄县龙湾镇,北隔大清河和霸州市相望。这个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的镇,曾是历史上的保定县的辖区。
宋、辽对峙时期,出于国防需要,宋朝在新镇设保定军,公元1125年,又改保定军为保定县。此后近800年的时间里,保定县的建制基本得到了保留。近代保定县被改称为新镇县,新镇县又在1949年被最终撤销。现在的新镇镇在努力打造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小保定”休闲康养区,算是对保定县历史的挖掘、延续。

【宋朝在冀中设立保定军】
北宋初年,宋、辽两国鏖战不断,双方都没法彻底灭掉对方,又都不想把战车开太久,于是在公元1001年,宋、辽在河南签署协定,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以河北的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
在盟约签署的前后,有碍两国和平的地名被更改。河北的静戎军被改称为安肃军,霸州的破虏军被改称信安军,平虏寨被改称为肃宁城,新镇驻扎的平戎军被改称为保定军。
签署了和平条约,从法理意义上确立了两国边界,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时媾和,双方丝毫没有在边境上放松警惕。
盟约签署的第二年,辽国就张嘴索要后周世宗柴荣收复的关南土地,宋王朝当然不肯松口。这事儿之后,宋朝不断增派驻军,还在今天的保定、廊坊一带秘密修建地道运兵、储粮。为防止敌人骑兵南下,他们在白洋淀一带开挖陂塘,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植树。这样一来,敌人除了冬天能南下骚扰外,其他时候只能干瞪眼。
到了公元1034年,为了提升国防力量,在位的宋仁宗赵祯下令将大城、文安两县的共五百户百姓划归保定军管辖,这奠定了日后保定县的格局。
【保定县存在了近800年】
公元1125年,昏庸的宋徽宗赵佶干脆将保定军裁撤,改保定军为保定县。可悲的是,在这一年,女真人发起了南下灭宋的战争。赵佶和他的大儿子赵桓,都成了阶下囚。不知道北上途经河北时,目睹山河陷落,这位擅长书画的皇帝,心中作何感想?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灭亡,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成了金王朝的地盘,当然也包括了才设立了2年的保定县。此后,除了元朝和明朝曾短暂撤销过保定县外,保定县建制在封建王朝得到了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保定县和历史上的保定府没有延续关系。宋朝设置保定军的时代,在今天保定市区一带的驻军叫保塞军。到了金元之交,定兴籍名将张柔才开始扩建城池,形成了今天保定古城的格局。一直到了元朝才有了保定路的建制。
而保定府的设置,则要迟至于明朝初年,距今历史不过600多年。
而从明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大保定、小保定并存的情况一直存在。这两地直线距离不过110多公里,如此短距离内,存在着重名的府、县,也堪称是地理奇景。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民国政府着手改重名地名,存在了近800年的保定县最终成为了历史。
【1914年改称为“新镇”】
对比起来,保定县历史更长,但是保定府很早就声名鹊起,这里曾是直隶总督署驻地,1914年,民国政府就保留了保定府地名,改保定县为新镇县(以县政府驻地命名)。
与之类似的还有唐山县。当年冀南也有一个唐山县(后合并到了隆尧县),冀东的唐山因煤炭开发蜚声中外,于是,冀东唐山的地名得到了保留。
虽然是河北古县,保定县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都很有限,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畿辅通志》书中记录到,保定县不过东西宽32里,南北长28里,面积大概只有230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放到今天的河北省来说,也是面积后十名的县。
民国时代,县域面积进一步缩小,在1934年出版的《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中曾记录新镇县东西长15里,南北宽25里,面积为264方里(一里见方的面积),合算下来就是64平方公里。
但是历代政府执意保留这个县,原因就在于,保定县的军事价值太高。
保定县地处雄县、霸州、文安三州县交界地,距离霸州城和文安县城的距离都很近。占据保定县,就等于在冀中平原楔入了一枚钉子。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因水患战乱之害,保定县人口锐减到了不足1000人,有大臣奏议撤销面积过小、人口过少的保定县,但是皇帝觉得这里战略位置重要,这个建议被否决。
【新镇县在近代被一分为二】
抗战时期,新镇县多次被不同的抗日县政府合并。到了1949年3月,原来的新镇县辖区被一分为二,大清河以南的村子被划归到了文新县(后改称文安县),大清河北的村子归属到了雄县。此时的冀中已是解放区,和平时期,已经没有必要再保留面积这么小的县。
而原来的县城所在地新镇,后来又经历了从公社到乡再到镇的“转换”,成了今天的文安县新镇镇。20世纪70年代,在卫星图上还能清晰看到原来周长3里的新镇县城的轮廓。
重要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地,杨六郎镇守三关的故事从宋朝流传至今。明思宗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后金大军陷固安,包围保定县,保定教谕(近似于县教育局长)率诸生登城防备,援军到来后,保定之围遂解。2年后,后金骑兵大举南下,知县杨佩守城时战死,很多城中军民被杀害。
抗战时期,这里是冀中军区的辖区,主力部队活跃于大清河两岸打击敌人,新镇人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又在新镇设兵站、粮站,为我军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小保定”文化得到了延续、挖掘】
昔日的兵戈征伐地,到和平时期又因为便利的交通,助推了本地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西有河,南北有路”的新镇经济蓬勃发展,本镇的工商企业数量,一度占到了全县总数的近三成。
1993年,京九铁路在新镇镇设站,本地人可北达北京,南下粤港,更是让新镇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新镇人民进行轻钢建材生产,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较大的份额。
经过20世纪60年代海河全流域的治理,昔日的水患也早已不见。往日人们头疼的“害河”成了荷香扑鼻、发展旅游的“香河”。
近些年因为雄安新区的建设,为新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规划的交通布局,会让新镇处在“四横两纵”铁路网的中心区。现在的新镇,在努力打造以钢铁市场为基础的物流中心小镇,以老城区为核心的“小保定”休闲康养区。
另外,新镇也在加快文旅小镇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为本地百姓和外来客商营造更好的经商、居住环境。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供图/文安县委宣传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