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威县的一座古墓 埋着“广宗”记忆
来源:原创 时间:2023-11-03 10:11 编辑:郭会哲
分享

邢台广宗县因汉朝的广宗王而得名。西汉、东汉两朝都有广宗王,西汉广宗王刘如意被王莽贬为平民,东汉广宗王刘万岁在小小年纪夭折,都没有很好的结局。
西汉的广宗国辖区包括了今天的威县和广宗县部分辖区,“国都”和广宗王墓在后世都划归到了威县辖区。西汉广宗王死后葬在封国内,留下了威县“双墓古迹”的人文景观。

【两位刘如意都和邢台有密切关联】


西汉历史上有两个叫刘如意的王子,都和邢台有密切联系。
第一个刘如意是汉高祖刘邦老婆戚夫人的儿子。刘邦宠爱这母子俩,还动了封刘如意为太子的打算,这遭到了吕后的嫉恨。刘邦死后,戚夫人被残杀,11岁的刘如意也被骗到长安城毒死。刘如意曾被封为赵王,封地就在今天的邢台、邯郸一带,包括了今天的广宗县和威县。
第二个刘如意是代孝王刘参的五世孙,历史上对他的事迹记录甚少。
刘参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亲爹是汉文帝刘恒。刘参曾被封为太原王、代王,主要活动地在今天山西省。刘参的生母身份低微,正史里甚至没有记录。自知没有政治后台,他谨小慎微又不太得宠,所以没有卷入政治风波,最后颐养天年。
刘参死后,他的儿子刘登继承王位。刘参家族的第三代被改封为了清河王,封地主要在今天的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汉武帝搞“推恩令”,强令诸侯王把封地分成小块土地给自家儿孙,封土面积越来越小,到了刘如意一代,他的封地只有区区一个县而已。
刘如意为何被封王,这得从公元前1年说起。


【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


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一命呜呼,时年25岁。他生前荒淫却没有儿孙,外戚出身的王莽逐渐掌握实权。在他的操控下,9岁的刘箕子成了新皇帝(汉平帝)。
公元2年,宫廷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刘箕子被改名为刘衎,大司空王崇因惧怕王莽而辞官。进一步掌权的王莽假惺惺地表达对汉朝宗室、功臣之后的支持,下令封他们为王、为侯。
于是代孝王的五世孙刘如意被封为广宗王,原江都易王的孙子刘宫为广川王,封地都在河北。算上其他被封王、封侯的人总共有117人。
王莽不光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还尽可能地给予了生活上的关心。公元5年,包括刘如意在内的28个诸侯王和功臣子弟以及900多个皇室宗亲都参加了在都城的祭祀。祭礼结束后,大家都得到了金帛赏赐。
王莽还特许除了诸侯王儿子外,侄子辈的孩子也有继承权。过去的汉朝皇帝对血脉疏远的亲属不冷不热,还派了专门的官员监视他们一举一动。王莽一反常态的做法,让这些人心里倍感温暖。
但是,这只是王莽拉拢刘家子孙的计谋。


【他在公元8年被贬为平民】


刘如意所在的广宗国,大致范围在今天的广宗县和威县交界,“都城”在今天的威县境内。只可惜好景不长,在封王七年后,他就失去了贵族身份。
公元6年,刘衎离奇死亡,死因引发多方猜疑,王莽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一些有血性的宗室王侯自行起兵反抗,但是因为寡众悬殊,很快被镇压。另一批王侯自己都不肯相信汉朝天子还有扭转乾坤的勇气,干脆写文章为王莽摇旗呐喊,希望他顺应天时能改朝换代。
在这过程中,刘如意不言不语,既不参与反抗也不上书吹捧,估计他觉得,反抗必死,吹捧王莽也未必有好结果。在公元7年,王莽采纳孙建建议,所有诸侯王被贬为侯,第二年被削夺爵位,成为平民。
就这样,广宗王刘如意成了平民刘如意。史书上关于他的记录告一段落。

【因古墓衍生出两个“高庙村”】


公元93年,冀南迎来了第二个广宗王刘万岁,他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儿子。刘万岁在公元92年被封王,在第二年来封国生活,可惜的是,当年10月,他就因病夭折。刘万岁被定谥为“殇”,世称广宗殇王。因为没有后代,只存在了一年的广宗国再度被撤销,朝廷在这儿设置了广宗县。
关于“广宗”一词的含义,《广宗县志》中给出了解释,意为推广(推衍扩大)宗(宗室)子(子孙)或“广(扩大)汉家宗庙”。
汉朝两位刘如意,一个死于非命,一个被废为平民,活得都不太如意。刘万岁名字够霸气,但未及成年就撒手人寰。后来的曹魏时代,朝廷又短暂设立过广宗国,但是很快又撤销。


从汉朝到曹魏,广宗国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两个国王,但是他俩加一块的在位时间都不足10年。和河北境内那些沿袭数代的刘姓宗室王爷相比,广宗王的命运格外悲催。
刘如意死后葬在了封国内,后来定居的百姓在高大的封土堆上建广宗王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子孙安康。因村子在高庙之下,所以衍生出来了大高庙村和小高庙村。后世广宗和威县调整区划,两村归属到了威县。

【曾有关于四羊方尊的传说】


高大的坟墓封土在平原蔚为壮观,加上古朴宁谧的环境,自然会衍生出传说。后世围绕着广宗王刘如意墓,就出现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著名国宝四羊方尊出土于刘如意墓。
这一说法见于过去的《广宗县志》。话说民国时当广宗县长的姜榓荣是湖南宁乡人,当时有盗贼“光顾”广宗王陵墓,政府收缴盗掘赃物时,发现了这个四羊方尊。日寇南侵河北前,姜榓荣恰好任职期满,国宝随他回到湖南老家并被他掩埋。
之后国宝在宁乡县山坡上被挖出,重见天日,文物照片也广为人知。广宗县几个和姜榓荣做过同事的老人在看到照片后言之凿凿,说在县城库房里看到过这个宝贝。
但是这个故事漏洞太多,四羊方尊本身是商朝遗物,怎么可能出现在西汉小王爷的墓中?一直到11年前,还有湖南记者来广宗县专门寻访出土证据,但最后所获甚少。而岁月流逝,原来自称亲见四羊方尊的老人已经去世多年,大家无从知道更多的线索了。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这个国宝出土地是湖南而非河北。四羊方尊出土于冀南的故事更像是传说。

【两座汉墓被列为“省保”单位】


第二个故事说刘如意墓不远处还有个规模较小的墓,本地人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东汉广宗王刘万岁的坟。在古代的“威县八景”中,有一个“双陵古迹”,说的就是这两座古墓。但是,依据《后汉书·章帝八王列传》中的记录,刘万岁去世后,被拉回京城洛阳安葬。民国年间的《威县志》专门做了解释,说规模较小的墓中葬的很可能是刘如意的妃子。
清朝官修的《畿辅通志》中曾如是记录:“汉广宗王陵在威县(城)西八里定陵堡,有二陵相对,东陵周三百二十步,高二丈余,西陵周二百步,高四丈余,上有广宗王庙,俗称大高庙,小高庙。”
过去的两座古庙香火缭绕,四面八方赶来的百姓们为美好愿望顶礼膜拜。古庙附近还有过古柏、古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县的这两座汉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广宗王墓升格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本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供图/威县文保所

■本文原刊于《河北青年报》“发现河北”专栏,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引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