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当前位置:首页>青史观>新闻详情
这条老街 承载邯郸近代工业记忆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8-25 17:42 编辑:郭会哲
分享

在今天的邯郸市火车站东边,有一条长约900米的“火磨街”。一般来说,商人重视货物安全,大都避讳烟火,但这条商铺林立的街,名字中却有“火”字,因为这里曾是旧时“火磨厂”的厂址,出资建厂的人叫王琴堂。
百余年岁月冲刷,工厂已经迁址,象征工厂辉煌的大烟囱也早已拆除,唯独留下了火磨街的地名,诉说着邯郸的近代历史。

【王琴堂打算投资建面粉厂】
在邯郸的名人中,1859年出生的王琴堂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他的经历非常传奇,他的“火磨厂”更是开邯郸近代工业之先河。
王琴堂生于邯郸县城东门里北街(故居在今邯郸市丛台区),幼年家中贫苦无力读书,但王琴堂好学向上,时常在私塾门口偷偷听课,这也感动了塾师郭昌龄。老师见他聪颖好学,就慷慨资助纸笔费用。
经过勤学苦读,王琴堂壮年科场显扬,成了高级知识分子。当时君主立宪思潮涌动,清廷出资委派王琴堂等人去日本留学,他进法政学堂、早稻田大学深造。这期间,40多岁的王琴堂开阔了眼界还学会了外语。
回国后,王琴堂担任过徐州师范学堂(后和徐州中学堂合并为徐州一中)的监督(校长),还在华亭县(主体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安肃县(今保定市徐水区)当过“一把手”。虽说官职不大,但也给他积攒了人脉资源。辛亥革命后,王琴堂挂印回乡,他热心实业,希望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
冀南出产优质小麦,如果以西洋机器磨面,市场销路会很好,看准商机的他打算投资搞面粉厂。
【火磨街因工厂得名】
当时的京汉铁路从邯郸经过,为了方便运输,王琴堂在车站东南买了十多亩地,在这里盖厂房。他筹资从天津买来两台75马力的蒸汽机和两台直径75厘米的石磨。经过四年的筹备,“邯郸怡丰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成立。这其中的“怡”说的是大股东之一的朱陆怡,“丰”则有丰收、财源广进的含义。
这是邯郸地界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为是烧煤带动蒸汽机牵引石磨转动,所以在本地人口中,又称这家工厂为“火磨厂”,久而久之,工厂所在的东西向街道就得名为了火磨街。


不过,旧时兵戈不断,今天有人摊派,明天又来敲诈。王琴堂没办法,只好找来永年的胡氏兄弟在工厂挂名。这哥俩的亲爹是当过山东按察使的胡景桂,他俩在政界商界混得风生水起,任谁都得给三分薄面。有了他们的支持,面粉厂规模扩大,王琴堂专门买了五台美国钢磨提升产能。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面粉厂迎来了鼎盛期,日产面粉超过了17吨,雇佣员工也有100多人。工厂根据不同标准,将产品分为一二三等粉和通粉。“丛台牌”面粉在冀南诸县畅销,还进入了石门(今石家庄)市场。
【推动了邯郸工业化进程】
工厂日进斗金,在火磨街也盖起了大楼。那根“火磨厂”独有的大烟囱成了旧时邯郸的标志性建筑。那年月,旅人看到大烟囱的黑烟就知道离邯郸城老家不远了,身体的疲惫感登时烟消云散。
面粉出厂后,得装袋子、印商标,于是衍生出了织布厂、织染厂,王琴堂还出资兴建了酒厂、蛋厂,邯郸完成了近代第一次工业化洗礼。
1932年,73岁的王琴堂溘然长逝,他的人生丰富多彩,他有着知识分子的雅趣,书画技艺高超,同时他又有和淳朴百姓一样的古道热肠。富裕起来的王琴堂热心公益事业,创建孤儿学校,无家可归的孩子也找到了归宿。他时常拍卖书画,所得钱财都捐给贫苦百姓。他还两次出资修撰《邯郸县志》,掏钱疏浚河道、修公路,一些古建筑也在他的资助下得到了重修。
后来因为市政建设,王琴堂故居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这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在1995年被公布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日报》在此诞生】
1937年,邯郸沦陷后,面粉厂被倭寇占领,成立了日本人掌控的公司。1945年10月,邯郸解放,这座工厂回到了人民手中。相对和平的环境下,火磨街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1946年,火磨街曾见证过一件大事,《人民日报》在这儿创刊发行。
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创办中央局机关报,各地100多名精英被抽调来到了邯郸城。当时邯郸城三层以上的建筑只有两座,其一就是火磨街上的小白楼(原来的邮电局)。在第一任中共邯郸市长王悦尘的协调下,这座楼被当作新报社的办公地和宿舍。


根据曾任报纸总编辑的李庄(保定徐水区人)在1983年的回忆,在确定报刊名称时,大家进行了多次讨论。众人否定了地域性强的“滏阳日报”(邯郸在滏阳河流域)和字数太多的“晋冀鲁豫日报”,最终取“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定名为“人民日报”,这个名字也得到了中央局的批准。
1946年5月15日上午,《人民日报》如期出版,发行量一万份,这份有深远影响的报纸就此诞生。
【火磨街成了著名商业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优势明显的邯郸成了“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大量工厂、移民出现在了邯郸市区。原来的面粉厂因为生产规模扩大,厂址迁到了农林路,成了国营的邯郸市面粉厂。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加成,日产上百吨的面粉厂在今天变得稀松平常。
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消费水平提升,火磨街上,大型商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应接不暇。
烟囱失去了功用,但还是指引大家回家的“路标”。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这根象征邯郸近代工业发展史的烟囱最终被拆除,在工厂原址建起了义商国际大楼。
遥想当年,以王琴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学成归国,他们怀揣富国强国的理想,开启了邯郸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百余年后,邯郸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火磨街也成了大家消费购物的商业街,先辈们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
※本文相关参考资料:《近代邯郸市发展变迁研究(1906-1949)》。
■文并摄/本报记者寇拴民 实习记者郭会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